邮箱登录 设为主页 | 加入收藏  
    首页  >  政策法规

民政局副局长解读《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》


今年将出台全面补贴制度 发放老人“营养包”


养老助残卡今年覆盖80岁以上老人

来源:《法制晚报》  作者:范博韬 王妍

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资料图

法制晚报讯 (记者 范博韬 王妍 朱天龙) 昨晚,在两会政务咨询会上,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谈及《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》时表示,《条例》对重要领域和难点进行了界定,实施后将推动解决现有问题。

《法制晚报》记者获悉,2015年全市所有80岁以上老人均可领到“北京通”,今年年底开始向全市120万名65岁至79岁的老人发卡。拟于今年5月份向经济困难的老人发放北京市研制的“营养包”。

条例解读

界定了难点 明确了各方责任

对于即将被人大审议的《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》,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告诉记者,《条例》并非按照以前的《老年人基本权益保障法》里的内容所写,几乎都是“原创”。

《条例》首先是针对问题进行立法,通过立法来改革和解决问题,对重要领域和难点进行界定。同时条例明确了家庭、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和任务。

比如养老设施的标准和面积都处在探索中,以前由各个部门出台相应的社区居家养老标准,这次都是通过法律的方式,要求以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工作。

再比如上门打点滴。打点滴,可能造成应激变态反应,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急救体系。入户打点滴肯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,也就存在一定的风险。而这样的风险可以依据《条例》规避,规避不仅是让大夫免去承担风险,也保障接受治疗的人的权利。

李红兵告诉记者,若《条例》获得通过,将在5月1日正式实施,实施以后将会对类似问题的解决产生推动效果。

今年举措

养老补助

养老助残卡覆盖面扩大 出台补贴制度发“营养包”

李红兵告诉记者,2015年北京市将继续深入解决老年人的就餐问题,希望建立起一个覆盖更多老人的营养膳食体系。

李红兵介绍,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年人面临的并非脂肪肝等问题,而是营养不良,这是由于认识误区和错误的加工方式造成的。

为了改善老人的营养结构,尤其是对于经济困难、高龄、失独老人,2015年本市将出台全面的补贴制度,其中会给老人发放一个“营养包”,里面包含了北京老人普遍缺乏的钾等营养素,老人可以在日常的饮食中加入以获得每日所需的营养。

目前,这种“营养包”已经在做生产性研究,最终成品可能是药片或是药粉。今年5月份将迎来世界营养周,民政系统会在其中选择一天作为本市的老年人营养膳食日。

对于刚刚开使用的“北京通”养老助残卡。李红兵表示,2015年全市所有80岁以上老人均可拿到“养老助残卡”,今年底开始将为全市120万名65岁至79岁老人发“北京通”养老助残卡。

养老队伍

建立培养体系 家属小时工皆培训

李红兵介绍,目前全市的养老机构中,将近5000名的养老护理员几乎都持证上岗,但人员流动性很大。因此,北京市正在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。

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,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,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,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。

其二是所有参与养老助老的志愿者,这一部分的培训将在志愿者入户之前进行,并规定了课时数。李红兵认为,这样的志愿者接受培训后,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照顾父母。第三,便是老人的亲属。

养老场所

新建中心改建机构 无担保老人有望入住养老院

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,从理论上,养老院并不属于居家养老的范畴,但可以将老百姓身边的养老院引入居家养老体系,形成街道养老照料中心。使其从一所养老机构变成附近区域的养老服务中转站和服务平台,通过平台把专业的服务直接送到老人家中。

目前,北京市已经建成104个街道养老照料中心,覆盖全市94个街、乡、镇,惠及118万名老人。2015年还将建设至少40个照料中心,其覆盖范围主要在城区。

而对于专业的养老院,北京市2015年将着重为残疾、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等的老人提供一些专门服务的机构,有计划地让一些现有养老机构转变成为特定老人提供服务,此间政府将提供支持与帮助。

同时,2015年北京市有望解决无担保老人无法入住养老院的问题。李红兵告诉记者,该计划已经完成90%,待资金到位后将引进第三方力量,把社会资金、政府资金结合到一起,再加上老人现有的财产共同作为担保,以便让有困难的老人顺利进入养老机构。

委员声音

应建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

林佑辉认为,政府在加大养老院建设投入的同时,应根据老人养老趋向多样化,探索“养老扶贫结合”、“居家养老”、“医养结合”等模式,让老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、经济条件、个人生活习惯、爱好等进行选择。

他建议,可推进社区养老家政服务体系。具体为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带有医疗照顾资质的养老院,辅助他们为社区老人提供慢性病康复服务,同时为老人提供日间照顾。

此外,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进社区,依托庞大的家政、义工队伍和公众服务云平台,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在社区为老人就近提供家政、健康、照料、供餐、文娱、法律咨询等服务。

再有就是建立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。对于低收入的高龄、独居、失能等困难老人,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,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护理补贴。政府要通过法律的途径,将养老、保险、医疗进行捆绑组合,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提供法律保障。

建议完善家庭全科医生制度

王以新委员在提案中介绍,“家庭医生式”服务应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,在自愿签约、规范服务的原则下,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协议。

每个“家庭医生式”服务团队应由全科医生、社区护士以及预防保健人员组成。而与服务团队签约的家庭将享受多种服务,包括每年进行一次健康评估,并制订个性化健康规划。对重点患者提供24 小时电话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等。

同时,在实践家庭医生式服务建设过程中,“一键式”智能呼叫器、跌倒报警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应该被广泛引入家庭医生服务中,便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,使得整个系统更加有效。

文/记者 范博韬 王妍 朱天龙